专注于SCIE深国交备考2024及校园生活
在与编辑商量第二期中文版《新哲人》主题选择的时候,这本《技术与大脑》的目录里有一行立刻吸引了我,那是我非常喜欢的爱尔兰诗人叶芝的一首神秘主义诗歌《第二次降临》:在不断扩张的漩涡里旋转、旋转,
猎鹰已无法听到驯鹰者的呼唤;
事物分崩离析,中心再难维系,
仅仅余下混乱状态向世界脱缰而去。
血色染就的潮水奔涌,无论何地,
纯真的仪式,淹没在那里。
最好的人类缺乏所有坚定的信念,
而最坏的人类却充满了激情的主见。…
这首诗歌作于一战之后,作者描述了世界分崩离析、陷入混乱的模样。同时,这也是一首充满宗教意味的诗,它的题目所指是基督教的一个信念:基督会再次降临世间,带领人类迈入新生文明。
可是,作者对第二次降临的未来抱着悲观的态度。他认为时代会以善与恶的螺旋形式交替出现,这一个两千年末尾的混乱预示着下一个两千年将会是文明的幻灭。基督不会到来,沉睡的狮身人面怪兽却即将苏醒。
这首诗传递的氛围似乎与「技术与大脑」这个主题给人的第一感受截然不同。「大脑」代表着人类的智力,而「技术」则是前者最为实用的成果。理想中,人类会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不断重塑世界,创造更舒适的生活、更有序的社会。
然而,在这首诗歌里,世界没有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人类失去了仪式与信念;原本在驯鹰者手中的猎鹰已经飞出了召唤的范围,似乎暗示着人类的智力与理性终将脱离自身的掌控——这也是人类对于技术失控最深的恐惧。
两种景象在我的眼前交替变幻,它们都有可能成为「技术与大脑」引向的未来吗?关于这个主题的哲学构想变得更加复杂,也紧迫起来…
01
围绕技术的哲学讨论其实一直与之同在。什么是技术?技术应该如何发展?技术与意识之间有什么关系?技术如何影响人类的存在?人类如何约束技术?…这些问题或许从人类制造出第一件工具、随后发现它可以用作其它非初始用途的时候就开始形成了。因为,一旦脱离「工具」这个基础的概念,「技术」便会展现出更多的意义。
20世纪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认为:技术的发展是人类展开自身存在结构的过程。这也意味着无论我们对技术持着肯定还是否定的态度,都与它密不可分,因为它原本就是我们的一部分。
可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有时候也会无意识地成为技术的一部分。在本期的主编采访中,加拿大哲学家安德鲁·费恩伯格以乘坐飞机为例,描述了人类被吸纳到庞大的现代技术系统之中的体验。从到达机场的那一刻,系统会告诉我们要去哪里、做什么;一旦不遵守系统预先安排的设定,就无法继续前行。此时,我们成为了航空系统中的一台设备。
©《新哲人02:谁吃了你的脑子?》
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人类在技术系统里失去了随心所欲的能力。而海德格尔认为,在更为隐秘的系统里,我们甚至会失去对自己「人性」的意识。
本书节选的英国小说家爱德华·福斯特的《机器停转》深刻地表达了这种担忧。在这个故事里,所有的人类都受控于一台巨大的机器,生活在独立的小隔间里,通过屏幕与其他人进行交流。长此以往,大家都以为自己在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学着自己想学的东西,却忘记了天上有云、地上有草,家人和朋友可以面对面交谈。
忘记了自己是人。
02
技术侵蚀大脑的另一种方式则是慢慢吸引我们所有的注意力、截获我们获取信息的所有渠道。
《断电24小时》报道了来自全球各地的近千名大学生参与的一项实验:一整天不使用任何媒体,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甚至电视、广播和游戏机。无法聊天、看时间、安排计划,让几乎所有学生体会到了焦虑、困惑、孤独、无聊等等痛苦的感觉。
有人觉得戒断媒体像在坐牢,甚至把断网断电比作关闭生命的支持系统。这是因为,这些媒体已经占用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和注意,失去它们仿佛失去了自己最重要的延伸。
除此之外,技术的发展也侵蚀着我们的专注能力;文章《网中之物》深入讨论了这个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这样的体验:工作的时候,不断收到新消息、新邮件,需要花上一些短暂的时间阅读和回复;有时候多线程工作甚至让我们感觉自己十分高效。
其实,过于频繁的新鲜信息正在损害我们深入思考的能力,因为「每次眼球的移动、信息的提示音都代表着注意力的短暂中断「这样的中断则会削弱大脑整合信息、编织记忆和形成概念性思维的能力。简单来说,不停地看新消息,大脑最后什么也留不住。
然而,专注力对于人类杰出的文化成果而言不可或缺,正如作者所言,「哪怕是天资聪颖的人,面对隔几分钟一次的打断,也更难进入他们擅长的状态」,因而也难有独一无二的创造。
在过度频繁的信息中断中,作者也提出了锻炼专注力的方法。读一本书、进行写作等等,都能够帮助我们维持连续的思维。在本期《新哲人》中,我们可以读到更多细节。
03
有时候,我们会过度依赖自己根本不需要的技术。
《毫无摩擦的存在》一文里提到了现代技术经济的一个诀窍:找到生活中的一个摩擦,然后消除它,让生活更有效率,就会成就一个新的「发明」。最为人所熟知的例子就是电子支付。由于拿出钱包付钱阻碍了生活的效率,我们现在扫扫二维码就立刻转账。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事实上,拿出钱包、有点摩擦的过程让我们得以拥有花钱的实体感受,稍稍阻碍我们无意义的购买。作者说,「毫无摩擦的生活通常只是意味着毫无思考的生活」。
有了技术,我们的一些感官也在慢慢退化。我们隔着手机屏幕看风景、跟着导航找路、通过时针分针秒针的移动判断时间。我们的记忆甚至也开始不再依赖大脑储存,而是放在我们身体的技术延伸—手机或电脑里。我们「遗忘了如何遗忘」。
在同名文章里,澳大利亚哲学家帕特里克·斯托克斯告诉我们,遗忘是处理信息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由于技术发展,储存信息变得越来越便宜,我们不再需要决定什么要留下、什么要放弃。手机里的照片越拍越多,可是相较于挑选照片的时间成本而言,把所有照片留下成为了更简单的方式。
其实,技术对大脑会有负面影响的看法并不新鲜,苏格拉底早就发表过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写作会导致记忆的萎缩、思维的停滞,因为我们不再充分利用自己大脑里的知识,而是依靠外部的字符来储存信息。
他认为,人们「将成为许多事物的听者,也将一无所获;看似无所不知,其实通常一无所知;将会是无聊的陪伴,在没有现实的地方才能显得明智」。这个预言虽然有些绝对,但却仍然适用于今天的许许多多人们依赖复制粘贴来分享信息的地方。
或许像皮埃尔在《尼安德特人》一文中所说的那样,虽然人类的技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是本质上,「只有我们的设备从树上爬了下来」。人类自己仍然和260万年前发明第一件工具的时候一样,「与黑猩猩最多保持着4%的差异」。
04
海德格尔告诉我们,技术绝非中立的事物。如果相信技术的中立,「我们就会将自己以最坏的方式交付出去」。那么,如何决定哪些技术是正面的,哪些技术是负面的呢?
事实上,我们知道,所有技术都有两面性。分散我们注意力的现代信息系统,也能帮助我们在紧急时刻及时传递消息;让我们的思维变得懒惰的储存方式,也让分享和传播知识变得更加容易。
在《阿米什的艺术》一文的描述中,拒绝使用电力的宗教分支阿米什派对于每一项新的技术都有着严格的评估,来决定这项技术是否能够真正改善他们的生活方式。如果某项技术满足的仅仅是人们的虚荣心和对物质财富的追求,那么会被视为没有必要的技术,因而在社区内禁止。
我们或许不需要像阿米什派一样,把家庭电脑、私人汽车等等现代发明都拒之门外。但是正如本文作者所说,他们的标准或许值得借鉴。
在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新技术时,我们要时刻意识到,作为人类,我们不需要被技术捆绑,而是拥有选择技术的自由。我们不需要「假装自己看到机器…里显示了什么全新的事物」,而是应该仔细审视自己的生活,「看看自己在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做,而不仅仅是用什么做」。
我们最不需要的发明,就是「发明我们自身的灭亡」。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Philosophia 哲学社
推荐阅读:
版权声明:“备战深国交网”除发布相关深国交原创文章内容外,致力于分享国际生优秀学习干货文章。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原谅,并联系微信547840900(备战深国交)进行处理。另外,备考深国交,了解深国交及计划参与深国交项目合作均可添加QQ/微信:547840900(加好友时请标明身份否则极有可能加不上),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非常欢迎品牌的推广以及战略合作,请将您的合作方案发邮件至v@scieok.cn
本文链接:http://beikao.scieok.cn/post/2544.html
未标注”原创“的文章均转载自于网络上公开信息,原创不易,转载请标明出处
深国交备考 |
如何备考深国交 |
深国交考试 |
深国交培训机构 |
备战深国交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www.ScieOk.cn Some Rights Reserved.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9023092号-1商务合作
友情链接:X-Rights.org |中国校园反性骚扰组织 | 留学百词斩 | 南非好望角芦荟胶 | 云南教师招聘考试网 | 备战韦尔斯利网| 备战Wellesley